发布时间:2025-10-15 18:03:57    次浏览
“近年来,由于业绩乏力,银行业降薪、离职、裁员的消息此起彼伏。据媒体报道,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建行三家薪酬支出下降幅度在2%左右。薪酬支出变动最大的是民生银行,员工薪酬同比下降了22%。降薪也让不少人选择离职,据不完全统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员工数量比去年年底减少了3.5万人。寒风刺骨,银行业进入了30年来未有之变局。而就在前几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一则重磅消息让所有银行人感到害怕。中国银行业在遭受互联网金融颠覆余波未平之时,近期全球范围内对银行业更猛烈冲击的声音又此起彼伏。9月下旬,世界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全球各大银行经过分析得出报告,被形象誉为“银行业死亡笔记”:未来能活下来的银行只有五分之三。接着,前日在朋友圈疯传的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更是“危言耸听”:到2030年即15年内银行将消失,全球百万银行员工面临失业。而就在10月24日,据美国财经网站Business Insider消息,银行业的Uber时刻悄悄拉开大幕,美国大银行大幅关闭网点,美国银行、花旗和摩根大通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已经关闭了389个网点。随着移动活跃用户的增多,更多交易通过数字渠道完成,砖瓦砌成的网点已不再那么必要。而通过数字渠道办理业务的成本,也远远小于网点渠道。网点关闭的衍生品就是银行裁员,银行员工失业。 毕马威: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在日前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到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如此一来,传统银行的多数部门或将消失,而专业的服务则将获得更大发展。在报告中,毕马威设想了一种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EVA。通过获得用户的健康、支付、偏好、社交媒体等数据,在用户闲暇时与其沟通、提供符合其口味的商品、为用户推荐短期现金的最佳管理方式并解决金融问题。 毕马威认为,到了2030年,银行业将成为一个“看不见”的行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台,将有一种类似Siri的设备(或者说手机APP),把所有与金融服务相关的智能技术整合到一起;第二部分是银行传统的业务,即具象的一些业务,诸如转账,取现等等;第三部分是银行基础的业务构架,诸如银行的结算系统,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银行怎样改变,内核并不会改变(即第二、第三部分),但在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上(即第一部分)却发生了质量改变,这就好比购物从实体店转向电商,以后所有的金融服务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毕马威称,到那时,赢家将是那些拥有低成本的(生态)环境,和先进数据、信用管理技术(的银行)。而那些具备大量“个性化”产品的银行也将茁壮成长。银行人的噩梦:机器替代、大幅裁员、网点关闭 荷兰的ING银行上周宣布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省下近9亿欧元的“数码转换”计划。而计划的内容就是:先砍掉5800名员工,未来再视情况让另外1200名员工转职或是裁掉。无独有偶,除了ING之外,前两周德国商业银行也宣布,到 2020年他们将会将银行中 80%的工作都数码化、自动化,最终将会裁掉 9600名员工。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将要发布一个线上的AI 客服系统,这个客服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语调来做出反应,此外,它还永远都不需要休息,更不会要求超时津贴。传统银行业将何去何从?现如今,一种趋势十分明显,那就是以现金和货币为支付手段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而以电子化手段来完成支付的应用场景则是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许多消费者出门身上的现金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要购物要消费的时候直接掏手机出来扫码,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消费。据报道,10月份,各大银行都进入了校园招聘季。传统银行大多比较看中毕业生的学历和学位,最基础的一项要求是应聘者需为国家统招的全日制毕业生。而与传统银行不同,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尤其是互联网银行,在招聘上明显有着不同风格。以微众银行为例,其官网招聘信息分为五个方向,分别为研究类、技术类、风险类、产品类和设计类。前两大类的招聘对象基本锁定为程序员,只有产品类和风险类与传统的银行岗位沾边。招那么多程序员干什么?你应当知道答案。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认为,未来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务,会明显过剩,银行要想适应市场、赢得客户,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此外,“智能化生存”也将成为未来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认为,数字化设备并不是数字化的经营能力,商业银行需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生态体系,发挥数字化经营平台的倍增效应,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的能力。谁都无法预测,如今是“金饭碗”的职业,十年、二十年之后是否仍然吃得香,传统银行业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将会面临着大变革。纸币即将终结?你手里的钱有没有风险其实,数字技术浪潮不止冲击传统的银行业务,连造币业也将受到巨大影响。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出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不用带“钱”。打车、看电影、购物、吃饭、加油……你都能不用现金,甚至不必使用银行卡,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朋友前日刚刚告诉内参君,印钞造币公司不久前曾去他们公司参观,因为“已经感受到互联网支付的巨大威胁”,他们“压力山大”,没想到有一天人们竟然会不再需要“钱”,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今年年初,央行曾透露要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电子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新的支付时代迎来了迅猛推进的一步。以下是有关数字货币的详情。数字货币有何好处?随着全球范围支付方式的巨变,早在2014年央行就成立专门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成功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许多便利: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你手中的纸币会缩水吗?数字货币发行后,会改变货币流通量吗?我们手中的货币会因货币增发而缩水吗?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数字货币主要是指货币形态,不会引发货币缩水。货币的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而至于发行纸币还是数字货币只是形态的变化。另外,黄震提到,现在发行数字货币尚处于探讨阶段,是一种货币价值符号的创新机制,很多问题还在研究中。不过,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而不愿携带纸币。在此趋势下,以后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可能会随之减少。什么是数字货币,有电子支付为何还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概念比较新,目前尚无官方定义。分析人士认为,根据此次央行所发文章,央行所指数字货币应该是人民币的电子化,包含区块链技术。目前人们日常所用的银行转账、余额宝等第三方支付等行为均与数字货币有关。而广义的数字货币又包括非官方发行的虚拟货币,例如此前走火的比特币,不过,央行在去年12月发通知,防范比特币风险。央行提出尽快推出数字货币之后,有评论认为,现在的电子结算已经非常便捷,为何还要花工夫去做数字货币。对此,华融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肖波表示,在数字货币还没有带来大变革之前,目前电子支付与所谓的数字货币还比较接近,交易时所用的钱都是通过银行账户进来的,都受到央行发行货币规模的控制。不过,黄震进一步指出,央行所推行的数字货币很有可能会改变货币的发行技术,目前的电子支付只是将纸币价值转到网上传输,而未来数字货币可能在区块链上建立账本,不会被人篡改,而电子支付只是单向记账。区块链(Blockchain)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技术正是支撑比特币的技术,也被这次研讨会提及。为何能减少逃漏税行为?在此次研讨会上,研究认为发行数字货币可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肖波看来,目前分散的金融机构都有很多内部账本,而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建立全国统一账本,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每一次交易行为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在监管范围内,甚至有可能实现在刷卡机上自动扣税。未来将会没有纸币?虽然比特币作为非官方货币前景未明,但央行推进数字货币却被视为官方对货币发行、流通机制的一次破冰。那么,未来纸币会退出历史吗?在黄震看来,未来可能没有纸币,整个金融业也将会数字化,这是大趋势。但要实现数字货币并非易事。业内人士透露,数字货币要成为价值交换载体就要保证其安全性、便利性,还有很多技术性问题要解决。而数字货币替代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中短期来看,纸币依然会存在。肖波认为,未来,零星纸币还是会有的,即使在电子交易高度发达的美国,出租车消费等小额支付依然在用现金完成。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比特币吗?数字货币的流通究竟有没有先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流行的数字货币是比特币。比特币与传统货币不同,它不是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而是依据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生产比特币的过程,就是业内俗称的“挖矿”。比特币在多国大范围内流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曾宣布正式将比特币归为大宗商品。欧洲法院则裁定,在欧洲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应该和传统货币一样免征增值税,这让比特币可以在更加平等的平台上和传统货币竞争。不过,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的流行也引发了许多人对于它被用于洗钱等用途的担忧。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警告,比特币存在“严重问题”,它并不能提供价格稳定性,远未做好取代传统货币的准备。他呼吁政府强化对比特币的监管和对其活动的监控。来源:中国经济网(ID:ourcecn)综合新京报、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新华社、中国日报网、彭博社商务合作:025-84686845